3月1日,春风渐暖,祁忠抄起扁担,迎着明媚的春光,挑着两筐货物又出门了。尽管已经80岁了,30年的货郎行走生涯练就了他一副好身板,手脚灵便,干净利落。如今,祁忠的市场缩减到只有堂街镇寺前村和寺后村这两个偏僻村落,一天走上的路也不过30里。
一个人走在乡间路上,祁忠开着收音机,听着新闻,了解着村子外面的世界。“现在天地宽绰了,大的村子有了小超市,小的自然村人又少,我这副担子能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少了。也就剩寺前和寺后这俩村了。”祁忠说,早些年,农村还没有小商店时,货郎就是乡村和城镇的连线。
“以前两个大箩筐里装满了村民需要的小百货。有针头线脑胭脂盒,有饼干糖果挖耳勺,镜子、梳子、纽扣、发夹、皮筋、簿本、铅笔、肥皂、蜡烛等,那真是小媳妇喜欢大姑娘待见,后面跟着一群小孩子,热闹得很。”说起往日的风光,祁忠记忆犹新。
如今,祁忠的货担里多是小零食,香烟和打火机,主要是为了吸引留守在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子,货筐也从最初沉重的柳条筐换成了塑料筐,更轻便。
进了寺后村,祁忠关掉收音机,拿着扩音喇叭吆喝起来。“瞧一瞧,看一看,饼干糖果方便面,扑克火机帝豪烟,还有那筷子勺子白瓷碗……各位老少爷们、婶子大娘都来买喽!”这一声吆喝唤醒了安静的村庄,老人、孩子们也从四面八方围拢在他身边。
寺后村村民谢林的爷爷今年85岁了,是祁忠的第一代顾客,而谢林的儿子刚满周岁,也已经能围在货担旁边要花花绿绿的零食吃。
“我们一家四代都是他(祁忠)的顾客,要是哪天他撂下担子不再来了,我的儿子就是货郎最后的顾客了。”谢林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祁忠买了一辆三轮车摩托车,每月去一次县城,逛逛大街,回来稍些货物;一周去一趟镇上补充一些日常用品,一个月下来收入也非常可观。后来又买辆电动三轮车,更加便利。近十年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不如从前,他便舍去电动三轮车,双脚又重新接近泥土,丈量熟悉的路途。
“(挑个担子)根本就不是赚钱,是舍不得大家伙儿,想出来跟乡里乡亲聊聊天、说说话。人老了,怕寂寞。”祁忠告诉记者,一担货物,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三四十块钱,利润就更少了,他不忍割舍的是三十年来和顾客建立的信任与感情,“要是哪天不走上一趟,就少点儿啥。”
现如今,网购的快递都能寄到乡里,寺前和寺后两个村子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固定的小超市,祁忠也将失去他最后的市场。
“这是时代发展嘛,大家的生活奔小康,越来越像城里了,更方便了,我这副货担要是没用了就歇歇。”话是这么说,可祁忠眼中仍有一丝落寞。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货郎 乡野 农村 甘肃轨道学校 兰州轨道技校 技工学校 技术学校 职业技校 甘肃技校 甘肃技工学校 甘肃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技校 兰州技术学校 兰州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业技校 甘肃中等职业技工学校 兰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兰州铁路学校 高薪就业 定向招生 大专 2016年招生简章 地铁专业 高铁乘务专业 乘务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