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柯心
李明威
朱培鑫
苏日耶姆
今年5月以来,教育部全国教育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了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教育系统掀起学讲宪法的热潮。10月至11月,“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国总决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进行了个人赛和团体赛的角逐。他们的优秀表现,展示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宪法教育的成果,展现了宪法精神和法治观念在广大学生中的落地生根。在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本报特编发部分参赛选手演讲稿,以飨读者。
和国旗一起升起的是……
个人赛小学组冠军 山东东营区一中小学部 王柯心
我参加过许多次升旗仪式。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一次最遥远、最团结的升旗。
7岁的那年,妈妈去新疆支教。跟妈妈分别后,我特别想念她。终于放暑假啦,我和爸爸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和整整一天的汽车,屁股都快颠成了八瓣儿才见到妈妈。迎接我的有妈妈熟悉的拥抱,还有那火辣辣的太阳。真没想到新疆的太阳竟然那么毒,空气那么干燥。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条被晒干的小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想带着妈妈回家。
第二天早上,妈妈告诉我要带我参加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我当时还有点纳闷,新疆的升旗仪式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在罕南力克镇达也克村,清晨的大队院里,站满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有跟我一样大的小朋友们。大家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塔吉克族的服装红得耀眼,维吾尔族姐姐的衣服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这是我经历过的最鲜艳的一次升旗。开始升旗了,大家摘下花帽快速站队。伴随着初升的太阳,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我耳边响起了各民族同胞嘹亮的国歌声,仔细一听,可以说这是我听到的最不标准的国歌,因为很多爷爷奶奶不会讲汉语,可是看着大家严肃的表情,专注地望着国旗的模样,我被深深震撼。这最远的一次升旗不也正是离心灵最近的一次升旗吗?我心中有一种情感,也随着国旗一同升起。我明白了,与国旗一起升起的不仅仅是金色的太阳,还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更有作为中国人深深的自豪感。
我问妈妈,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凝聚在同一面旗帜之下,又是什么让我们从心底唱起国歌。妈妈告诉我,是对祖国的感恩,是对国家的祝福,是根本大法宪法的力量。宪法规定了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大家对于国旗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宪法的态度,就是对祖国的态度。
正是因为那次升旗,我喜欢上了新疆,也结识了很多新疆的好朋友。你们瞧,我身上这件漂亮的艾德莱斯服装就是维吾尔族的伊布拉伊木哥哥送给我的。在妈妈帮助下,我们学校和库木西力克乡学校结成民族团结对子,我们互通书信,互赠礼物,少数民族小伙伴对山东充满了向往。我们所有的同学、老师和家长对新疆、对喀什、对维吾尔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师告诉我们,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我们有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原来,我也在维护宪法呢!
我终于理解妈妈为什么连续两次主动去新疆支教,我要向妈妈学习,爱家爱国就是对宪法的尊崇、对国家的责任。我喜欢新疆,我希望有机会跟妈妈再回新疆。
宪法陪伴,我心温暖
个人赛初中组冠军 广西南宁二中 李明威
我第一次阅读宪法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我遇到一位“霸道”的女同桌,时常被她欺负。后来我忍无可忍,跑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宪法,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我顿时有了“尚方宝剑”,奋笔疾书一张“诉讼状”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哭笑不得,但是没有嘲笑我,而是告诉我,他会“依法”处理的。结果从第二天起,那位“霸道”女同桌就变成了“温柔”女同桌。从那以后,我对宪法多了一份亲近,宪法的知识也在我心中发了芽。
小学五年级时,我与广西上思县在妙镇板文村的小庞同学结成助学对子。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与残疾的父亲相依为命。小庞是那么不幸,但同时他又是那么幸运。因为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他们得到了民政部门发放的救济金,生活有了保障。我感受到了宪法对公民母亲般的关爱和保护。
有一天,我收到小庞同学的来信,他说,他父亲不愿意心安理得地领着救济金过日子,每天拖着残疾的腿辛苦劳作。那天他看到父亲累倒在田里,他的心很痛,他告诉我,他打算小学毕业就回家干农活,就不再读书了。我拿着这封信,心里也是十分难受。我在回信中写道:“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或许就能改变你和父亲未来的命运。宪法里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你不读书,不但你父亲不同意,给你发救济金的国家更不同意啊!”如今,小庞进入了初中,接受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我想,这正是宪法父亲般的指引和教导啊!
今年,我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全区选拔赛的知识竞赛环节中,有一道问答题是这样的:“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什么?”我回答:“生态环境。”主持人说,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为“自然环境”。我举手示意,高声说:“我对答案提出异议,因为依据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主持人只好求助在场的宪法专家,专家给出评判,我的回答是正确的!同时,专家还表示,宪法保障我对错误的命题提出异议的权利,顿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心潮澎湃。这次,我是真正在行使宪法所赋予我的权利了!
我的成长一路沐浴着宪法的福泽,享受着宪法的保障。我相信,全中国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中学生,都在宪法的照耀下茁壮成长。
宪法的道路
个人赛高校组冠军 南开大学 朱培鑫
走到舞台中央的这段路上,我的脑海里有三个场景挥之不去。
专车司机陈超在济南西站送客。临近出站时,车被执法人员拦下,说他非法营运,暂扣车辆,罚款两万元。陈超力争未果,愤怒又疲惫的身影淹没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那是济南全面打击黑车的第二天,所有专车都按黑车查处。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场上,奋笔疾书的身影中,一个女孩挺直着背沉默地坐在角落,她用手指一行一行从光滑的试卷上摸过去,最终交上白卷离开了考场。她叫小倩,一级视力残疾。四级成绩的缺失让她和所有的盲人一样无缘于研究生选拔。
王德志,18岁来北京打工。刷过碗,送过水,蹬过三轮……北漂的二十多年里,他曾无数次捏着那本薄薄的暂住证,蹲在街角抽烟等待天亮。他说,在北京,我永远是个异乡人。
如果故事就这样结束,我们可以设想他们之后的生活。
陈超会加倍刻苦地工作来补偿从天而降的两万元罚款,小倩会放弃心理学研究生的梦想按照社会刻板印象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北京无数王德志一样的人会在天亮后熄灭烟头,再去蹬起三轮。财产权、受教育权、平等权,如果他们不知道宪法所书写和保障的基本权利,他们的生活依然会在不完美中继续。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怀着那一点好好生活的恳切希望,咽下所有委屈和妥协,走一条艰辛的长路。
幸好,故事没有这样结束。
2015年3月,陈超向法院提起诉讼。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宣布陈超胜诉,撤销原行政处罚。
2017年5月,小倩在其他盲人的共同帮助下向教育部提起行政诉讼。短短6天,教育部考试中心回应,四级考试启用盲文试卷。
2015年2月,国家发布文件,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暂住证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一个人的确权之路,这是一群人的维权之路,这是一个国家的护权之路。
宪法这一权利保障书的意义,不在于一经书写我们每个人就此刀枪不入,而在于守护我们内心关于好好生活的那点期待。陈超们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小倩们可以有机会探索更广阔的天地,王德志们可以撕开“异乡”的身份有一个自己的家。
如今,保障权利不再仅仅是一个人逆流而上孤身奋斗的事情,而是这个国家一起前进的方向。当宪法精神不再囿于文本而真正照耀进我们的眼睛,当每个普通人真正站在了大写的权利舞台之上,白领、司机、学生、打工者,无论行业和身份,我们都可以攥紧自己的权利,守护自己的生活。
去年宪法日普法的时候,一位老人问我:“你说的宪法到底是什么?”
我的脑海回想起很多的术语和段落,但看着他几乎全白了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眼睛,我愿意用最简单的话告诉他:
宪法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您和您的孩子们可以不受委屈,好好生活。
你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个人赛高校组季军 石河子大学 苏日耶姆
记得那是1954年9月20日,伊犁解放了,祖母同无数欢天喜地的人一样,站在街道一侧欢迎解放军的到来时,她知道他们终于可以和解放军同志一起建设美丽家乡了。那个时候,他们告诉祖母,国家颁布了一个大法,可以让她有机会去上学,可以让她走出去见见外面的世界。但那个时候的祖母是穷人家的孩子,寡妇的女儿,上学对她来说不过是个奢望,靠知识改变命运也就是所谓的“梦想”罢了。在那一天,她更是无意间听见,邻居大婶跟太祖母说要把邻村那个比祖母大12岁的巴郎子介绍给她,还说女孩子就是要早些嫁人,这样真主的祝福就会更多一些。可她才13岁啊。在那个时候,宪法就像祖母的梦中情人般,看不见、摸不着、更不认得,梦想只能想想罢了。这是76岁祖母的哀叹。
时间转眼到了1982年12月4日。历经风雨洗礼,母亲终于在她梦想的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开启了她的大学梦,也终于离走上她心爱的教师职业越来越近了。每当回想起她那14年的求学历程,她总会说,还记得年幼时,第一次在宪法中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时,就陷入了无限的想象中:“我的学业也能延伸至高中,甚至是大学吗?我也能自由地追求我的职业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吗?”这一连串的问题充斥着她的大脑。而当她坐在课堂里,听着教育学的课程时,这一切都告诉她,她可以。在那一天,宪法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它既维护了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也保障了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张照片,左边帅气的维吾尔族小伙和他旁边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他们从初中一直到大学都在一起,当然他们现在也在一起,他们自由地恋爱着,也拥有了属于他们的爱的结晶。而这爱的结晶叫苏日耶姆,也就是我。那个时候,宪法就像是母亲的恋人和爱人,让她拥有自由恋爱、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更是让母亲他们告别了父辈们宗教高于法的时代,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心情,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寻找属于他们的幸福。
当时间定格在2017年5月26日,那一天,我荣获了石河子大学援疆教师夏文斌副书记的绿洲弘毅奖学金。那个时候,我真的很骄傲,因为我知道,这份荣誉不只是属于我一个人。自入校以来,我和学校的各族同学组成了民族文化社团。我们一起举办民族文化节。你知道吗?我们一起在传统国粹京剧、民族乐器冬不拉、文化史诗《玛纳斯》中感悟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去年,我更是有幸与学工部张伟老师结对认亲。她是一个特别可爱的人,经常到宿舍里找我聊天,在食堂里陪我一起过节日,还和母亲成为很好的朋友,我似乎又多了一个“妈妈”。这何尝不是宪法中“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的真实写照呢?
在我来比赛之前,祖母给我发来了祝福,上面写着“苏日耶姆,加油!”如今的她已写着一手漂亮的汉字。你看,13岁到76岁,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想我们这三代人,宪法是祖母眼中看不见摸不着更不认得的梦中情人;她也是母亲眼中的爱人,风雨之后终见彩虹;她更是呵护我成长的妈妈,无微不至给予生命的温暖。这是我们三代人与宪法之间的故事,这更是宪法给予数万个三代人的变化。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沐浴在宪法下,绽放着青春的梦想!
宪法博物馆之旅
团体赛参赛队 北京市
选手丁灏(东交民巷小学)拿着大喇叭上场:大家好,我是北京东交民巷小学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中国宪法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今天由我来带大家参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件展品。(大屏幕上呈现“三寸金莲”)
选手郝跃凡(昌平实验中学)讲述:这是一双旧社会成年女性穿的小鞋,也叫“三寸金莲”。它的主人是我的太奶奶,她自小因家族没落而被卖到我家,是一位典型的旧时代妇女。我年幼时,假期回乡,太奶奶总会拄着拐杖,蹒跚着,用那三寸金莲蹭着脚下厚实的泥土,慢慢地,慢慢地,一寸一寸地,一寸一寸地,向我靠近。她已习惯这样走路,但她不会忘记她的脚经历了多少疼痛!像我太奶奶这样因封建陋俗而遭到身心摧残的裹脚妇,因封建陋俗被束缚了自由的女性有千千万万。
我的姑姑是家中的长女,自小到大一直享受着平等的受教育权,也带着梦想步入了自己理想的那所大学,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爱人,他们从自由恋爱到结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
今天的中国女性,不再是向他人诉苦,而是可以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平等地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在家庭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享有捍卫自己尊严的权利!
丁灏:请大家随我参观第二件展品,这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写给母校的信。(大屏幕上呈现信)
选手董婉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读信:
亲爱的母校:
您好!从人大附中毕业已经好几年了,但当年我在母校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
我来自宁夏南部山区,那里群山环绕,连信号都没完全覆盖。从家到乡镇要在崎岖狭窄的山路上走3个多小时。2012年,我接到人大附中老师千里迢迢带来的喜讯。我可以去北京上学了!我可以在人大附中享受优质的教育了。
忘不了,母校不但免除了我的生活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还为我们配备了专门的生活老师;忘不了,每到节假日,老师把我们接到自己家里,让我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忘不了,每当我为学习着急时,同学们那关切的询问……
写这封信的人叫虎连峰。这封信让我们很受触动。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是多么重要的权利,它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受教育,又是一项多么神圣的义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它为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
丁灏:今天的最后一件展品是一面承载着中国同胞希望的五星红旗,它是由中国海军军人范冠卿从也门带回来的。(大屏幕上呈现一面国旗)
选手殷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范冠卿,中国海军第19批护航编队潍坊舰政治委员,也门撤侨事件的亲身经历者。2015年3月26日,也门局势骤然紧张。范冠卿所在潍坊舰接到命令赴也门执行任务,而这艘中国潍坊舰也是海洋上唯一的逆行者!舰艇一靠岸,战士们迅速组织受困同胞撤离,71分钟,455名同胞安全撤离,平均每个人不到10秒钟!范冠卿说:“不是所有的军人都叫人民子弟兵,只有中国的军人叫人民子弟兵!”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这个故事里,“初心”,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字,而是在法治社会,中国履行根本大法宪法,把保障人权的法律规定作为保护公民海外权益的法律基础。
丁灏:今天的讲解就要结束了,请大家跟随我到留言簿处,写下你的留言。
郝跃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董婉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殷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以及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合:这,就是宪法精神的力量!
咨询热线:400-1551-676.学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三角街(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东门对面)
延伸阅读:
相关热词搜索:高铁学校招生 铁学校有哪些 兰州铁路学校 甘肃铁路学校 甘肃轨道交通运输学校